综合

协同发展 如何答好这道题?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综合   来源:百科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坚持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更高要求。应从体制机制、产业集群建设、城市群互动发展等方面共同发力,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文|曹贤忠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 背靠诸天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坚持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是协同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更高要求。应从体制机制、发展产业集群建设、何答好道背靠诸天城市群互动发展等方面共同发力,协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发展

  文|曹贤忠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报告(2020)》指出,何答好道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等级差异。如何开启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的发展一体化发展进程,成为摆在沿江各省市面前的何答好道一道共同考题。

  坚持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是协同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更高要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何答好道要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协同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发展

微信截图_20210519072029.png

  目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何答好道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图片/TUCHONG

  瓶颈众多:长江经济带产业同构严重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主要面临城市协同发展程度不高、协调机制不健全以及产业结构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

  从城市协同发展方面来看,根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发布的国家智库报告《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报告(2020)》,分析经济、科技、背靠诸天交通、生态四个方面构建的城市协同发展指标体系,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协同度总体不高,除了上海、苏州、南京、武汉、重庆等少部分核心城市协同度较高之外,其余城市协同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协调机制方面来看,长江流域管理目前实行的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长江干流主要由中央管理,支流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从规划职能来看,长江流域规划分散在多个部门,水利部出台了主要包含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水害防治的流域综合规划,生态环境部出台了环境保护规划,交通部出台了航运规划,各个规划方案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水利部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环境部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存在矛盾。同时,水利、生态、农业等部门目标取向不同,导致水质监测数据矛盾、技术标准与路线交叉重复、信息不共享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长江水环境监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长江经济带目前已经形成三大产业集群,即重化工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但长江经济带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造成了国家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以上海、江苏和浙江为例,在其占比较大的12个制造业门类中,浙江与江苏有11个产业相同,上海与浙江、江苏各有10个产业相同。此外,不同省市内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也很明显。如江苏沿江8市就有20多个化工园区,其中的60%分布在沿江两岸。产业同构导致地区间市场相互割据,生产要素流动受阻,综合效率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困难,削弱了区域内分工协作能力,不利于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进程。

  破题发展:建设长江绿色创新共同体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应从体制机制、产业集群建设、城市群互动发展等方面共同发力。

  第一,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充分依托沿江三大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实区域合作,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议长三角城市群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优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带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应该充分利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优势,着力建设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成渝城市群应该秉承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原则,挖掘西部地区内需潜力,推动我国西部地区腾飞崛起。为此,应推动下游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中上游地区流动,建设长江绿色创新共同体,探索出一大批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实践中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第二,推动长江流域中心和边缘城市互设“飞地”。“高能级地区研发孵化,低能级地区成果转化”是目前双向“创新飞地”功能分工的主要形式。以跨区域人才团队培育、孵化器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为特征的“创新飞地”逐渐出现。建议长江经济带有经济条件的低能级地区积极逆向飞入科技、资本、高端人才丰富等科创优势明显的高能级地区(如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长沙、重庆等中心城市),通过设立实验室、创新中心、孵化基地等方式,建立以引资引智为目的的“创新飞地”,充分利用中心城市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优势,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此外,中心城市应主动吸引边缘城市的优质创业项目入驻孵化,成熟后转移到边缘城市进行产业化发展。

  第三,推动城市群联合培育新兴战略产业集群。秉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思想,将长三角地区企业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品牌建设、资本筹措方面的优势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企业在生态服务、(军工)技术储备、多种资源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应用绿色技术、信息技术成果,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等方式,在产业技术升级、转型发展方面开展跨地域的紧密合作,联合开展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培育,促进其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产业资源消耗高、生态环境损耗大、投入产出效率低、国民收入与生产总值之比小的现状,提升生产、生活、生态协调互动水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第四,建立共性技术创新共享平台。长江经济带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上海、武汉等地拥有多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各省建设了一大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后需要进一步做优做实,建成长江经济带技术矩阵型创新中心网络体系,推进集成攻关和技术服务功能,推动地方集群利用该体系获得本地无法获得的关键知识和创新要素。建议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南京、武汉、重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城市”的契机,发挥上海张江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基础支撑作用,打造信息、量子通信的全球技术研发引领者;发挥南京在化工材料、武汉在激光和钢铁材料、重庆在军民融合等领域建设的全球影响力和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打造研发、产业化、对外服务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和产业集群。依托中心城市,建设具有行业导向的大科学装置中心,实施重大科技联合攻关,推动基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五,注重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的融合。将大数据技术引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监测体系。将互联网、物联网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尽快地引入到监测体系中,用科技对整个长江经济带进行实时有效监测。统筹整合水利、环保、水文、林业、农业、气象等机构数据库,构建生态预警和监控机制。将生态保护项目建设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沿江传统工业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威胁极大,要想保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必须解决沿江传统工业的污染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创新改造,实现转型升级,达到环保标准;二是整治与搬迁改造,关闭或者转移污染源。在短期内,很多传统工业企业因受技术、人才、资金限制,很难完成转型升级,转移污染源和搬迁改造是较快扭转长江沿线污染局面的首选方案。

  (作者系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政府长三角一体化研究基地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铭廷快讯网   sitemap